甘肃:“四项举措”护航五一期间消防安保工作
“五一”期间,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严格按照应急管理部和部消防救援局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劳动节期间消防安保工作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基层力量,落实各项火灾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圆满完成了“五一”期间消防安保工作,实现了节日期间“两个稳定”。
紧盯突出风险:织牢“五一”消防安全网
为认真贯彻黄明书记指示精神和琼色局长指示要求,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切实做好重大风险隐患防控工作,“五一”小长假期间,总队第一时间召开视频会议对黄明书记指示精神和琼色局长指示要求进行学习传达,对做好五一期间消防安保工作和石化企业火灾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紧盯当前新冠疫情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等引发的连锁反应,总队将石化企业及储备油库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要内容,依托省安委会、省消委会平台统筹部署,同步动员队伍各级紧盯突出风险、大力开展针对性排查整治。
针对涉油企业情况,总队召开全省视频会议专题研判油库和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风险,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并部署启动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总队长吴振坤带队深入兰州市石油化工企业检查指导消防安全工作,要求企业要汲取各类石油化工火灾事故教训,从源头加强生产主体、技术设备、制度流程等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防止“小概率”产生“大风险”。各级时刻绷紧神经,提高政治站位,尽责担当作为,嘉峪关、白银、庆阳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消防工作,带队检查“五一”期间防灭火工作。
节日期间,总队先后3次召开调度会,每日发布火险预警,每日研判安全形势,对“五一”消防安保工作进行实时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紧扣防控重点:督促整改石化隐患2300余处
总队及时组建石油化工消防安全检查专业团队,抽调15名专业技术骨干成立3个专家组,分赴兰州、庆阳、酒泉等重点地区,对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省内重点油库和大型石化企业进行实地检查。申立新副总队长带领由石化、防雷、防静电专家、队伍内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检查组深入兰州市石油化工企业检查消防安全工作,对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实行清单治理,制定《石油库消防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推动各级摸清主体责任落实、两支队伍建设、消防培训演练、设施维护保养等方面的问题现状,并制定“一事一策”措施进行长期帮扶指导、跟踪问效。加强在线监管,利用智慧消防平台对石油库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等场所进行网上抽查,利用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及时督促整改隐患问题。
各支队35个、大队102个检查组,先后对辖区1120处油库、石油化工企业以及易燃易爆场所全部进行排查,督促整改隐患2300余处。
压实工作责任:约谈石化企业负责人2190名
总队、支队工作组严格按照总队统一部署要求,组织每个重点油库和企业检查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两支队伍”负责人召开约谈反馈会,面对面提醒督促,通报检查问题,明确工作措施。
各大队同步对2190名易燃易爆、石化企业等场所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强力推动行业部门履行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各级累计向工信、应急、国资、住建、市场监管等行业部门发送消防安全函告提示362份,督促企业单位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要求。采取边检查边培训的方式,对6000余名石油库和危化品、易燃易爆企业员工进行了现场培训。
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媒介,向目标人群推送消防安全提示信息8万余条次,宣传易燃易爆危化品消防安全常识。嘉峪关、金昌、陇南支队印发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排查整治方案,严格按照要求组织检查,全力提升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防控水平。
深化熟悉演练:开展实战拉动595次
全省各级严格落实主官带班制度,两级全勤指挥部100余名精干力量在指挥中心24小时应急值守。结合旅游旺季特点,在寺庙、景区等重点场所共设置92个前置备勤点,派出92台执勤车辆、471名指战员,实行驻点值守和巡逻执勤。
各地围绕石油化工生产、储存、销售企业灭火救援能力等情况专门分析评估,全面摸清相关企业“两支队伍”建设情况,掌握了生产工艺、原料及成品种类、建筑类型等基本情况,并先后修订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241份。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辖区危化品企业工艺装置,深入开展侦察、救生、灭火、供水、堵漏、洗消等专业训练,并联合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处置力量,开展熟悉演练和拉动测试595次。天水、甘南、武威、平凉支队按照灭火预案处置程序开展实战拉动演练,进一步检验队伍灭火救援水平,有效锤炼实战打赢能力。
“五一”期间,全省共发生火灾219起,无人员伤亡,未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全省共接警出动302起,出动车辆515辆,出动指战员3085人。